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5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秋分,感受古代中国科技之美

王立彬

  新华社记者 王立彬

  2025年9月23日2时19分04秒,秋分。

  说起秋分,就想到农谚。但农事都无需精确到秒。秋分不只是农事指南,更体现着中国古代天文学、数学及测量技术的辉煌,隐含着一个建立于宏大宇宙观之上的科学思想系统。

  秋分,我们一起分享古代中国科技之美。

  测日之美:与宇宙对话的仪器

  秋分是一个天文事件,而非气候现象。

 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(黄道)划分为24等份,每份15°,太阳抵达黄经180°就是秋分。

  这是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一个交点,此时昼夜均而寒暑平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。这里有古代科学家对地球绕日公转、地轴倾斜的深刻理解,他们不仅观察天象,而且要测定其发生的瞬间。

  秋分测量背后,是一套无与伦比的中国技术体系:用圭表测影长,用浑仪、简仪量角度,用仰仪为太阳定位。

  通过浑仪与浑象,古人进行模拟。浑仪通过多重环圈(赤道环、黄道环、白道环等)模拟天球,精确测量太阳坐标;浑象则用于模拟秋分日太阳的运行路径。

  在晷影最短的正午,辅以漏刻(水钟)进行精密计时,从而确定太阳达到子午线的精确时刻,捕捉天文一瞬。

  数算之美:从数据到建模

  仅有观测数据是不够的,把数据转化为模型才是科学飞跃。

  太阳永远在运动,但并不均匀,单纯等分时间无法精准确定其位置。从隋代刘焯到唐代一行,中国科学家最早发现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和不等间距内插法,通过二次多项式逼近天体运动轨迹,调整节点间距以提升精度,适应天体实际运动的不均匀性,体现了高超的数学建模能力。

  从汉《太初历》到元《授时历》,计算太阳运动的数学模型不断精化。郭守敬通过“四海测验”,使节气推算达到空前精度(365.2425天),与现代公历值一致。

  系统科学之美:超越农事

  秋分是“阴阳平衡”的极致体现,完美诠释物极必反、动态平衡的中国哲学思想。

  阅读秋分,就是阅读一首由古代中国科学家谱写的关于宇宙、数学与时间的诗篇。

  近代以来,中华文明有一种崇高精神常被忽视:对宇宙规律的纯粹追求。这是中国古代科学被低估的迷人特质。

  张衡、祖冲之、郭守敬等古代科学家,为求真知,改进仪器、扩大观测、修正算法,追求一个更简洁、优美、精准的宇宙数学模型。

  这种对“精确”本身的迷恋,是科学精神的源头。

  早在汉代,中国科学家已经将天空数学化,用“浑天说”构建了基于球面几何的天球模型,用黄道、赤道、度数精确刻画天体运行,这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数学化思维方式。

  日月星辰周而复始、运行毫厘不差,中国科学家沉醉于此种宇宙和谐之美,看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秩序和谐。

  和谐之美:星空是文明坐标

  对于中国人,观测计算秋分、春分、冬至、夏至,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哲学实践和审美体验。对于讲求天人感应、天人合一的中国,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密切相关。

  仰望星空,测量的不仅是晷影,更是天道;确定的不仅是农事时序,更是文明坐标。

  历法推算、圭表测量、浑仪运转;四季轮回、星辰流转、阴阳消长。人类虽渺小,却能精准测量天地万物,并从中获得一种超越性的平静与通达。

  从仰望星空、发现规律、理性认知,到社会和谐、情感共鸣、生命超越,中国人把精密冷峻的科学观测与温热深邃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。

  精确到秒的秋分,不仅是为了种地,也是为了校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,安顿自己的灵魂。(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)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1版:头版
   第02版:要闻
   第03版:专版
   第04版:时评·视点
   第05版:要闻
   第06版:金融
   第07版:文化·体育
   第08版:公益
齐心协力共绘“三农”新画卷
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(党员、干部教育培训使用)》正式出版发行
《军用土地管理条例》
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
我国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
我国首个“交改直”输电工程完成首次年检
两部门发文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
今年以来110万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普法活动
秋分,感受古代中国科技之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