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期阅读
当前版: A2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花园村变成了“花园村”

王均国 本报记者 沈明杰
  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,22个自然村水泥路宽阔平整,集体经济实现“破零”,达到7万元……短短两年,共青城市泽泉乡花园村这个昔日偏远的小山村已悄然蝶变为“花园村”,不但甩掉了“垫后村”“空壳村”的帽子,成为脱贫攻坚排头兵,还计划打造以“一路一河”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点。 

  “刚刚来驻村的时候,村里基础设施薄弱,进入自然村的大都是泥巴路,村集体经济一直是‘零’。我们选定从抓支部组织力这个‘牛鼻子’上开局。”驻村第一书记曾峰说。 

  党支部迅速打出了建立党员干部固定学习日、开设支部“微党课”、组建共产党员志愿服务队,为每个党员家庭挂上“共产党员户”标牌,创建“共产党员示范村”等一系列提升组织力“组合拳”,让组织生活的党味越来越浓,积极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的党员越来越多,党支部和群众也抱得越来越紧,“有困难,找支部”,成了群众的口头禅。 

  在抓住组织力这个引领发展的“牛鼻子”后,村党支部又迈出了致富的第二步,狠抓基础设施建设。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100余万元,建起了村里第一个便民洗衣池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、第一个村民文化场馆、第一个农家书屋,成立了第一支农民舞蹈队,开展了人居环境综合大整治,完成了22个自然村道路硬化,拓宽了6公里道路……一件件实事都办在群众的心坎上。 

  “脱贫致富关键要自己能‘造血’,产业是关键。”在花园村,驻村工作队说得最多、想得最多的就是产业。在花园村党支部党员活动中心门前,一个占地30亩的黑斑蛙养殖基地,就是驻村工作队驻村后引来的第一个产业。2017年,在市场调研后,驻村工作队找到回乡大学生开始搞黑斑蛙养殖。没有养殖基地,党支部就组织党员带头流转出30亩土地;没有启动资金,工作队就主动与银行协调落实了30万元贴息贷款;没有技术和工人,党员就携手贫困户成立了稻蛙香黑斑蛙养殖专业合

  作社。基地建成当年就实现赢收,不但让务工贫困户有了3000元/月的稳定收入,入股的贫困户人均也有1000元以上的分红,还让村集体进账7万多元,一举甩掉了“空壳村”的帽子。 

  有了特色产业后,驻村工作队又在花园村薯粉、笋干、菜籽油等农产品上动起了心思,为乡亲们寻找销路。村里组建了由党员、致富带头人、贫困户组成的红薯种植合作社,建起了加工厂,注册了“园佳蘩”商标,让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之路,为村集体和群众又走出了一条“造血”之路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A1版:头版
   第A2版:政经新闻
   第A3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A4版:视点·时评
   第A5版:国际国内
   第A6版:专刊
   第A7版:文化·体育
   第A8版:专刊
稻花香里说丰年
全市卫健系统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
市自然资源局:面对面纳谏一对一解难
德安第五届葡萄文化节开幕
花园村变成了“花园村”
九江市“新时代好少年”红色夏令营活动成功举办
闻雪友院士走进同方江新漫话舰船动力
撸袖献热血
保障舌尖上的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