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7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秋蝉声处,流光碎

刘 勃

  ■ 刘 勃

  白露已过,秋分刚至。一场暴雨过后,清晨五时的宁静被彻底打破——秋蝉醒了。

  那蝉声,不是夏蝉那般拖着长调、与烈日抗衡的“知了——”而是一片激越、嘹亮、富有节奏的“秋——哇”声。它们仿佛在赶一场生命的集会,从黎明唱到黄昏,阳光愈烈,歌声愈盛。即便夕阳西下,也要追着最后一缕光,掀起一日中的第二次热潮。这声音如同一张无形的网,网住了天地,也网住了我的清梦。

  起初,我是厌烦的。但闲来无事,心生好奇,便去查了它们的来历,这一查,竟生出了几分敬意。

  原来,蝉有夏蝉与秋蝉之分。我们此时听到的,是生命更为急促的秋蝉。然而,无论夏秋,它们都走着同一条壮烈而悲情的生命轨迹。我们听到的喧嚣,全是雄蝉求偶的绝唱。它们振动腹部的鼓膜,耗尽全力发出鸣叫,只为吸引雌蝉。一旦交配完成,便油尽灯枯,生命戛然而止。雌蝉产卵后,亦因身体结构受损,数日内随之而去,只空留一副躯壳,悬挂于枝头,随秋风摇摆,如同生命最后的勋章。

  而那新生的幼卵,则潜入地下,在漫长的黑暗与孤寂中,吸食树根汁液,蛰伏短则三五年,长则十余年。它们用数年乃至十数年的隐忍,换取破土而出后,短短十几天、二十天的飞翔与歌唱。

  了解了这一切,再听那窗外的蝉声,心境便全然不同了。那不再是恼人的噪音,而是生命倒计时的慷慨悲歌。它们知道秋凉将至,知道时日无多,故而要争分夺秒,将积蓄了数年,甚至十几年的生命能量,在最后的一季里,毫无保留地迸发出来。

  有说立秋过后再无蝉声,想必是秋凉处秋蝉殆尽吧!但据我观察,立秋后明明仍有蝉鸣。应是那些始终不得交配的雄蝉在尽最后的努力。又想,倘终究未寻得佳配呢?便如同人类鳏寡孤独般任凭再怎么奋力,却始终都是孑然一身的境遇。

  这让我想起了古人的咏叹。柳永笔下的“寒蝉凄切”,是离别的哀婉;骆宾王狱中所咏的“声以动容,德以象贤……未摇落而先衰”,是志士的孤愤;而虞世南的“居高声自远”,则是君子高洁品格的象征。蝉,在中国文人的心里,从来不只是虫,更是承载了万千情思的意象。

  此刻,我听着这片如碎玉般洒落的蝉鸣,忽然觉得,它们撕碎的,不仅是宁静,更是那如水般平淡流逝的时光。它们用最尖锐的声音,提醒着我们:生命无论长短,其意义在于是否曾如此这般,热烈而真诚地活过。

  秋蝉声处,流光碎。而这碎了的流光里,尽是生命的尊严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1版:头版
   第02版:要闻
   第03版:综合
   第04版:时评·视点
   第05版:要闻
   第06版:教育
   第07版:烟水亭
   第08版:乡域
致Ilsa
旅途
晨雾渔歌
走过山路,看见心路
秋蝉声处,流光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