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丹丹 文/摄
自7月以来,持续干旱天气给农业生产与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。面对严峻的旱情,一场抗旱减灾的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。柴桑区新合镇党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,各村及相关单位协同发力,通过一系列科学精准、务实高效的举措,全力保障民生用水,有效缓解旱情影响。
强化统筹引领
筑牢民生用水“安全线”
新合镇党委、政府将抗旱工作作为重要民生任务,多次专题调度部署,坚持“先生活、后生产”原则,优先保障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。针对村民反映的水质问题,镇党委迅速响应、靶向解决,切实维护村民用水权益;同时,充分发挥镇自来水厂的关键作用,组织工作人员紧急抢修因修路及生产建设受损的水管,保障供水基础设施稳定运行;依托日常蓄水、治水成果,在关键时期从螺山水库引水补充水源,筑牢居民生活用水防线,确保村民日常生活用水无忧。
科学开辟水源 破解农田灌溉“缺水难”
面对农田灌溉水源短缺问题,该镇立足实际、因地制宜,通过“引、挖、蓄”结合的方式,多维度拓展水源供给渠道。在引水方面,从赛城湖引水至涌塘湖开展提灌,利用下水道管网巧妙引流,同时开放辖区内排水站,解决低水位排水站无法直灌的难题,为农田输送“救命水”;在挖、蓄方面,动用挖掘机在蚂蚁河探寻新水源并挖掘蓄水池,投入资金掘建抗旱深井,主动创造蓄水、取水条件,为干旱农田提供稳定水源支撑,最大限度减少水稻种植损失。
完善基础设施 畅通抗旱救灾“主动脉”
该镇聚焦水利设施短板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开展渠道清淤、维修与建设工作,组织挖掘机清理渠道及水库下游河沟,保障水流顺畅;针对性维修受损渠道沟、排水站等设施,确保灌溉系统正常运转;根据抗旱需要,及时采购水泵、电缆线、布水管等物资,完善供水、抽水设施,为抗旱工作提供硬件支持,有效提升水源输送与利用效率,防止因设施老化、损坏导致水源浪费与灌溉受阻。
压实责任分工 激活基层治理“战斗力”
该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,构建起“责任明确、协同联动”的工作机制,组织镇、村工作人员分片包干,全面摸排旱灾实际情况,实时跟踪旱情动态,精准掌握农田缺水与村民需求,为决策部署提供可靠依据;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,组织专业人员参与抽水、灌溉及设施维护,党员干部靠前指挥、实地察看灌溉情况,针对问题及时施策,形成“干部带头、群众参与”的抗旱合力,确保各项措施快速落地、高效见效,切实为农户排忧解难。据统计,全镇通过多措并举拓展水源,累计满足超过5800名村民的农田灌溉需求,使近4500亩农田获得稳定水源补给,及时挽回水稻经济价值约960余万元,有效缓解了农田旱情,减少了种植损失,切实为农户守住了“粮袋子”与“钱袋子”。
该镇将继续聚焦村民在生活保障、生产发展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,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,以更扎实的举措和更务实的作风,推进民生领域各项工作。